潢川 切换城市
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
    热门
    城市

    头条资讯

    发布投稿
    客服热线18037337404

    25个学生23个班干部,女儿却不是,985毕业的爸妈焦虑了

    2019-09-23 22:36:08

    来源:爸妈精读   作者:育儿修行记

    阅读:858

    评论:0

    [摘要] 作者:豫妍(爸妈精读主笔) 前几天网上有个新闻引发网友热议:开学季,家长充满焦虑。 刚成为小学生的圆圆不但作为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角落,班上25个学生有23个班干部,圆圆还成为没入选的之二。 圆圆妈妈说:“我和她爸都是985毕业,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很崩溃。” 然后,妈妈去找了老师进行沟通,圆圆也成了班干部,圆

    作者:豫妍(爸妈精读主笔)

    前几天网上有个新闻引发网友热议:开学季,家长充满焦虑。

    刚成为小学生的圆圆不但作为被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角落,班上25个学生有23个班干部,圆圆还成为没入选的之二。

    圆圆妈妈说:“我和她爸都是985毕业,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很崩溃。”

    然后,妈妈去找了老师进行沟通,圆圆也成了班干部,圆圆妈妈心里才轻松了。

    小编很想请教一下老师24个班干部的名称是怎么琢磨出来的?同时也忍不住求一下班里最后一个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!

    我们且不论一共25个学生,居然就有24个班干部,这班干部的称谓还有多少含金量。

    且想问一问:妈妈凭什么觉得985毕业的家长,孩子就一定要是班干部?你这么劳神费力给女儿争取来的班干部名额,是她想要的吗?

    按照圆圆妈妈的逻辑,如果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,是不是就干脆放弃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或者直接盖棺定论:这样家庭的孩子就不配才华出众呢?

    那孩子够不够资格当班干部,到底是看家长优秀与否还是看孩子本身资质呢?

    孩子想不想做班干部,到底是孩子自己决定,还是985的爸爸妈妈来决定呢?

    实际上有很多家长都像这对985的夫妻一样,自己通过努力达得到了想要的生活,达到了自己对生活的预期,就要求孩子达到的程度也是能与自己匹配的。

    一旦孩子低于预期,就开始焦虑,开始不满:榜样就在身边,我言传身教的多么合格,你就该继承我良好的基因,为什么却做不到跟我一样的优秀?

    他们看到的永远是自己,而不是孩子本身。

    圆圆只是没有当上班干部,妈妈也不过是去找了老师进行沟通,还好并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。

    《新警察故事》里吴彦祖饰演的阿祖就比她惨多了。

    阿祖的爸爸是香港北区警司司长,可以说是优秀本尊了,事业上风光无限的他回到家里对儿子非打即骂,张嘴闭嘴就是:废物,垃圾这些极度侮辱的词汇。

    为什么一个父亲会对儿子有如此的愤恨呢?他真正介意的不是孩子不上进,而是儿子如此不上进的样子丢了他总警司的脸!一点都不像他!

   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。

    由于从小就被暴打和辱骂,阿祖便开始叛逆并因为父亲是警察而憎恶警察。

    所以他联合了几个跟他情形差不多的富家子弟开始抢劫甚至杀人,处处跟警察作对。最后他行迹暴露,被海陆空警察全面包围,这时他身为警司的爸爸出现了,他刚一现身就像平时一样,立刻开始辱骂阿祖,而事已至此他愤怒的点依然是:你爸爸是警察, 你去做贼,你让我如何下台?

    此时的阿祖:痛哭,痛苦,绝望。爸爸本来应该是他最亲近,最想得到认可的一个人,但是对他却永远都是否定,极致的否定 ,他已全然失去了面对爸爸和生活的勇气,可以说心已经先于躯壳死掉了。

    他把自己枪里的子弹退出来之后举起枪对准了自己的爸爸,狙击手瞬间将其击毙,他应声倒地。

    此时的爸爸双膝跪地大声疾呼:儿子!!可是,儿子已经再也听不到他的呼喊了。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给他丢脸,让他下不了台的儿子了。

    当你只看见自己,而非孩子本身,孩子是很痛苦的。

    存在感,特别是在父母那里的存在感,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。

    心理学家李雪在她的文章《不存在感—最可怕的痛苦》。

    中写道:当我向内触,是比一切可怕经历更恐怖的不存在感。

    当我向外抓,则是实实在在的两个人的痛苦。

    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看不到孩子,孩子在深爱的父母那里没有存在感而非常痛苦,而父母则为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设定的不一样而焦虑。

    这样的的亲子关系式两个人的痛苦!就如同新闻中圆圆的母女,电影里阿祖的父子。

    有的父母本身太优秀了,焦虑孩子不如自己优秀。

    却还有一些父母,自己对现状不满,自己有心愿未了,却想通过孩子来改变,强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。

    一旦发现孩子无法满足预期,或者还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不一致时,父母也开始焦虑。

    前几天网上看到一个视频,一个妈妈在逼迫自己的女儿学钢琴。

    孩子已经被逼的情绪失控了,一边哭一边弹,而妈妈并没有因此就放松要求,仍然在旁边大喊:“手,中指,手型又难看了!”

    练习完了记者问小女孩:“你喜欢弹钢琴吗?”

    孩子低着头沉默不语,答案不言自明。

    不喜欢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的练习呢?视频马上给了答案。

    马上要参加比赛,女儿却发烧了,妈妈立刻给吃了退烧药,贴上退烧贴,继续练习,直到上场前一刻,帮女儿拿掉退烧贴直接送上了舞台。

    一曲弹完,女儿鞠躬下台,妈妈瞬间泪流不止,语无伦次:真的,我都快崩溃了···

    我自己是钢琴老师,她这次比赛对我很重要的···

    如果这次成绩不好,我真的···我可能会受不了,也许我会就此放弃让她学钢琴了,证明我之前的努力和坚持都白费了。

    看到妈妈的这些话,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呢?没错,从头到尾弹钢琴的女儿,但是妈妈讲的一直是自己的意愿和感受!

    她是钢琴老师,她希望女儿能学好钢琴,她希望能通过女儿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是对的。可是,女儿的心意呢?她难道不配有自己的想法吗?

    就因为妈妈是钢琴老师,妈妈有一个钢琴梦,所以女儿无论喜欢与否,都必须跟着妈妈的脚步在这条路上“一往无前”。

    而妈妈因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身上,喜怒哀乐也都被绑定在了女儿的练习和比赛结果上,所以孩子练习不好,她会焦虑烦躁,孩子比赛成绩不好,她会崩溃,会受不了。

    为人父母也就意味着人到中年,所谓的中年焦虑正在击垮很多家长,我们上有老,下有小,中间有领导。

    我们选择搬砖就抱不起孩子,抱着孩子就得放下手里的砖,而我们一旦当下手里的砖,立刻就会把砖有别人抱走,所以,我们分分钟都在焦虑,然后我们很自然的把焦虑投射给我了孩子。

    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孩子才是让我们焦虑的“元凶”,其实,孩子只是无辜躺枪,变成了我们焦虑情绪的出口,而我们自己才是焦虑本身。

    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要先接纳自己,而后才可能会接纳孩子。

    我虽然是个平凡的大多数,但是我一直不放弃梦想,也许它暂时没有实现,但我还有未来可期。只要有梦想,多晚实现都不怕。

    前一段走红的“中国神仙奶奶”盛瑞玲,70岁才开始学习模特,摄影,现在87岁的她成为了多家杂志的御用模特,活成了国民级女神!

    我会努力做一个好妈妈,但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,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:“足够好的妈妈”。足够好就很好了,不必强求一百分;

    胡可在《妈妈是超人》我希望自己是一个60分的妈妈,这意味着我还有很多的空间成长,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我允许自己犯错,也允许孩子犯错,跟着他们一起成长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!

    我的孩子也许不够优秀,但他温暖纯良,他一样会有属于自己的人生。

    网上看来一个故事特别感动:参加家长会的时候,老师对一个妈妈说:你女儿特别喜欢给小朋友鼓掌,绝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喜欢上台表演,特别享受掌声和关注。而只有你女儿,永远喜欢坐在下面为别人鼓掌,而且特别真诚和开心。

    生活中需要有演员,也自然需要观众。孩子愿意做演员,那就让他去享受鲜花掌声,孩子如果喜欢做观众,那就让他享受表演和鼓掌!

    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!

    有句话特别好:爱孩子,就如他所是,而非如你所愿

    所谓教育,其实也是父母的一次修行。著名的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回答读者来信中写道:生养一个孩子的最大意义,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、改变自己、提高自己。

    放下自己心中的焦虑,也放过孩子,不要让孩子再为我们的焦虑背锅。让爱变得轻松,变得快乐,每个人在爱中自由的成长,自在的做自己。

    作者简介:豫妍,富书专栏作者,家有二女,全职妈妈,一边育儿,一边遇己;在陪伴中共同成长,见孩子,见自己,见天地;本文首发爸妈精读(ID:bmnfrc),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,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《好好生活》,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

    关键词: 亲子成长 育儿

    人已打赏

        ×

  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  • 1元
        • 2元
        • 5元
        • 10元
        • 20元
        • 50元

  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  ×

  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  加载更多